联系我们
  • 邮编:238371
  • 电话:18098662861
  • 地址:无为县高沟定兴工业区

扁电缆有哪些类型?按用途与材质分类对比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1147 发表时间:2025-08-11 17:17:49


扁电缆因其扁平的结构设计,在工业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弯曲灵活、占用空间小、散热性能好的特点。根据用途和材料的不同,扁平电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这两个维度的分类和比较。



根据用途进行分类


(一)使用扁平电缆移动设备

这种电缆主要用于起重机、行车、电动葫芦等需要频繁移动或弯曲的设备。其关键特点是具有优异的抗弯性和抗疲劳性,能承受长期往复运动而不易断裂。

结构设计:采用多股细铜丝绞合导体,增强柔韧性;绝缘层和护套层采用耐磨材料(如氯丁橡胶和聚氨酯),电缆整体厚度均匀,弯曲时应力集中度降低。

典型应用:桥式起重机的汽车移动电缆需要随着汽车往返移动,扁平电缆的扁平结构可以紧密贴合轨道,避免缠绕或拖拽;电动葫芦的控制和动力传输电缆可以适应挂钩的上下移动。


(二)用扁电缆固定敷设

适用于固定在狭窄空间或需要整齐排列的场景,如建筑墙壁、设备内部布线等。其特点是结构稳定,敷设后不易变形,可节省安装空间。

结构设计:导体排列整齐,间距固定,护套层采用硬质或半硬质材料(如PVC),整体刚度适中,易于固定成型。

典型应用:电梯井内的随行电缆可沿井壁敷设整齐,避免与电梯零件摩擦;大型设备内部的信号传输电缆可以有序排列在线槽中,便于后期维护。


(三)新能源扁平电缆

专门为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光伏系统等新能源设备设计,需要满足耐高低温、耐油、耐老化等性能要求。

结构设计:导体采用高纯铜或镀锡铜,降低电阻;绝缘层和护套层采用耐高低温交联聚乙烯或氟塑料,可用于 - 40℃ - 在125℃环境下稳定工作,部分型号也具有阻燃性能。

典型应用:电动汽车电池组与电机之间的连接电缆需要耐受电池工作时的高温和振动;光伏逆变器和汇流箱之间的扁平电缆可以适应室外紫外线照射和温差变化。


(四)用扁平电缆控制和信号

用于传递工业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等控制指令和信号的内部连接。其特点是绝缘性能好,信号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结构设计:采用屏蔽层(如铝箔、铜网)隔离多芯细线径和芯线,减少电磁干扰;护套层采用柔软的聚氯乙烯或橡胶材料,便于弯曲布线。

典型应用: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与执行部件之间的信号电缆可以保证指令的准确传递;医疗设备内部的控制电缆需要满足低烟无卤的环保要求。



根据材料进行分类


(一)导体材料

铜导体扁平电缆:最常用的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柔韧性。纯铜导体适用于一般场景,而镀锡铜导体耐腐蚀性更好,适用于潮湿或轻微腐蚀的环境。

铝导体扁平电缆:成本低于铜导体,重量轻,但导电性能稍差,柔韧性低于铜导体。主要用于一些低压配电系统等对成本敏感、敷设距离长的固定场景。


(二)绝缘和护套材料

聚氯乙烯(PVC)扁平电缆:性价比高,绝缘性能好,耐酸碱和一般化学腐蚀,但耐高低温性能有限(一般) - 15℃ - 适用于室内常温环境的70℃。

橡胶扁平电缆:包括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耐油性,并且具有较宽的耐温范围(-30℃) - 适用于移动设备和室外潮湿环境的80℃。

氟塑扁电缆: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氟乙烯丙烯(FEP),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200℃ - 260℃),耐化学腐蚀,耐候性强,但成本高,主要用于化工设备、冶金窑布线等高温、强腐蚀等特殊环境。

交联聚乙烯(XLPE)扁平电缆:通过交联工艺提高耐温性和机械强度,可以在 - 40℃ - 采用105℃环境,绝缘电阻高,抗老化性能好,适用于新能源、高层建筑等对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景。


分类比较总结

分类维度

类型

特点

典型应用

按用途

移动设备用

耐弯曲、抗疲劳

起重机、电动葫芦


固定敷设用

结构稳定、省空间

电梯井道、设备内部


新能源用

耐高低温、耐油

电动汽车、光伏系统


控制与信号用

绝缘好、抗干扰

数控机床、医疗设备

按材质(绝缘 / 护套)

PVC

性价比高、常温适用

室内常温场景


橡胶

柔韧、耐磨损、耐油

移动设备、户外潮湿环境


氟塑料

耐高低温、耐强腐蚀

高温、强腐蚀特殊环境


XLPE

耐温性好、安全性高

新能源、高层建筑



选择扁电缆时,需要综合判断具体用途(如是否移动、是否接触特殊环境)和材料性能(如耐温范围、柔韧性)。例如,橡胶材料的抗弯型号是移动设备的优选,氟塑料或氟塑料是高温环境下的优选。 XLPE 材料,保证电缆在使用场景中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相关产品
主营区域: 贵州   四川   浙江   湖南   河北   河南   江西   江苏   广东   安徽